![]() ![]() ![]() (见习记者 杨永霜)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更新换代速度快,推陈出新,很多小时候的物品早已找不到。吆喝着磨刀的、路边修伞的、用竹条编凉席… 随着机械化的渗透,这些手艺人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有的甚至快要失传,但始终有那么一群人,“固执”的坚持着老一辈人传下来传统,今天的泰城,你仍能在不经意间寻找到那些传统工艺的老手艺人。
一把矮凳、一堆白蜡条、一辆农用车、一个人,30余年如一日,每到房村镇白塔赶集的日子,在集上的某个角落,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一边编筐,一边卖筐的老人,该老人叫侯存敬,今年已经62岁,编筐是他的手艺,已经有30多年。
据村委负责人介绍,该老人是低保户,自己已经62岁,没有结过婚,领养了一个女孩,现在已经有一个外孙一个外孙女。现在老人照顾着患有聋哑的弟弟。“编一个筐需要100多根白蜡条,十五分钟完成,这次赶集卖了两个,一个20块钱,去掉成本大概能赚到八、九块钱”,说到这里老人满足的笑了笑。中午时分,赶集的人已渐渐散去,老人才准备回家,把东西都装上车,旁边卖桃的地摊上挑选桃子,“今天外甥和外甥闺女回来了,这个集赚到钱了,给孩子买点好吃的”。累了一天的老惦记着刚回来的外甥和外甥闺女,买好了桃,开心的回家。
从80年代到现在,30多年已经过去,很多东西早已经更新换代,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像侯存敬这样一直坚持老手艺的人值得我们敬佩,老手艺人已然是泰安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文化,也是上一辈人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责任编辑: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