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讯植保无人机掠过玉米地,传感器分布在田间地头,实时监控土壤墒情,巡田机器人、植保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钢铁新农人”昼夜运转……当前正值玉米生长关键期,近日,在肥城市安驾庄镇,农田里涌现出不少科技“神器”,农作物夏管变得更加智慧和高效。
在安驾庄镇洼里村机器人农场的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大屏上,每一块农田的水温、pH值、玉米长势都以动态图谱呈现。不远处,分布在35.2公顷集体经营“一块田”内的传感器,正在实时监控土壤墒情、水质数据、作物生长周期等信息。
清晨五点钟,搭载着多光谱相机的巡田机器人已在田间开始扫描作业。作为智能感知系统的“眼睛”,它每小时可监测上千株玉米、识别6类病虫害,数据实时回传至农田大脑,生成植保处方图,并触发植保机器人精准出击。
无人农场技术员王新文说:“在今日凌晨出现了一个预警消息,显示在第七作业区出现了玉米螟活动,系统立即发现并调动无人打药机进行田间操作,从系统识别到响应,整个过程不超过两分钟,地理位置偏差不超过5厘米,这比我们传统人工巡查效率提升约20倍。 ”
盛夏时节,农田里不再是农民弯腰喷洒农药身影,而是无人机低空盘旋的“嗡嗡”声。“以前这片地打药需要20个人干一整天,现在4台机器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了,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人员高温中暑的风险,夏季打药的安全事故率降至为零了。”洼里村党总支书记刘太钢说。数据显示:农药靶向命中率达95%,整体用量减少40%,作业能耗降低18%。
而在农田里同样隐藏着“黑科技”——形似钢铁蜈蚣的滴灌带收放车正执行滴灌带铺设任务。刘太钢轻点手机App,智慧灌溉系统即刻响应,远程调控闸门缓缓开启。灌溉水沿着水渠,精准地输送到田里,为玉米提供充足水分。“智慧灌溉系统很方便,以前上水排水需要专人守在田间操作,现在坐在办公室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刘太钢边操作边介绍,它的应用使滴灌带铺设效率提升8倍,磨损减少50%,配合高效移动式智能水肥一体机,灌溉及施肥效率提升了3倍。
“以前农民背着喷雾器进行打药,中毒中暑的风险太高,而且人工巡查病虫害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们的农田作业机器人,借助5G+AI技术,实现了机群协同作业,一台终端能够同时控制10台农业机器人,真正做到了农田管理的无人化。”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陈国庆说。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无人机的旋翼在泰汶大地上持续轰鸣,不仅奏响了“科技兴农”的强劲乐章,更勾勒出一幅用创新与汗水浇灌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记者:郑凯 通讯员:张静 (责任编辑:吴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