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曾苦过我们今日的甜?今天的我们,又活成了谁的愿?——题记
建军节前夕,七位老兵从泰山脚下启程乘车前往南京,致敬峥嵘岁月,重走红色征途。
泰山巍然,如同古老民族那沉默而刚硬的脊梁,出发前的仪式上,老兵用微微颤抖的军礼,在“国泰民安”里,向战友们发出了“出征”的信号。
汽车在新时代的柏油路上行驶,老兵们翻阅着行程,交流着往昔从军的故事。车厢里,有人起了个头,一阵饱含力量的歌声慢慢荡漾开来,是《打靶归来》。老兵们神情为之一振,情不自禁地纷纷跟着哼唱,歌声激昂,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唤醒了那段深埋心底的青春烽火记忆。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印痕,但目光深处,依旧燃烧着当年青春的火焰,那火焰曾与战友们一同在硝烟中淬炼,在风雨中守护。
南京,一座红色的城、英雄的城,更是有着“国家之痛、民族之殇”,在岁月的长河中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无法忘却的曾经“伤痕累累”的城。
南京,南京!
“这船……当年就是这样载着我们的战士冲过炮火,数不清,有多少战士没能再上岸啊……”“这是我们支前划桨,顶着枪林弹雨送战士渡江的人民群众,当时她还是一位只有14岁的渔家少女,用木船载着第一批解放军战士强渡长江。在右臂中弹的情况下忍着伤痛,运送3批战士成功登岸,并帮助突击队员成功炸毁敌碉堡,为后续渡江部队打开了靠岸突破口……”
抵达南京后,老兵们首先走进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他们聆听着战争故事,望着墙壁上悬挂着的老照片,看着那些年轻的脸庞定格在烽火连天的瞬间,无畏的眼神穿越时空射入每个人的心底。那些曾经载过战士们的木船上,斑驳的弹痕仍在,老兵们用目光在历史的伤痕上久久摩挲,仿佛触摸着革命先烈们滚烫的生命余温,那沉默的弹孔,像无言的眼眸,回敬着来看望他们的这群最亲的人。
无声处,有惊雷四起;骄阳下,仍寒意生悲。
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老兵们的脚步便不由地沉重下来。眼前黑色广场上铺满了无数颗石子,它如同凝固的雨点,又仿佛是深埋于历史地底之下难以计数的亡魂。四周的空气和此刻的心情凝重得令人窒息,每一步都踏在无声的叹息与沉重的记忆之上。
从史料陈列厅到冥思厅,从“苍天有眼”的血泪怒吼到白骨为证的“万人坑”,一路上,老兵们没有过多交流,脚步轻得几乎听不见,而他们的内心,却早已泛起无尽波澜。一位鬓发如雪的老兵,驻足在一幅照片前,她的目光久久地停驻在相框玻璃上,她嘴唇滚动,却未发出一声,玻璃上流动的是她眼中闪烁的泪光。
南京此行,老兵们手中有两枝静默的菊花,一枝献给30万沉眠的魂灵,另一枝,献给在这座城市为了统一大业奋斗先驱。
在梅园新村周恩来总理塑像前,老兵们深深地鞠躬,是对周恩来总理音容宛在、永别难忘的深深怀念。他们在周恩来总理等先辈们运筹帷幄、暗夜燃灯的地方,轻轻放上一捧素花。那一朴素的花瓣在微光里静默,无声倾诉着敬意与怀思。
当夜色温柔地包裹秦淮河,桨声灯影里,船儿轻巧地划开一河碎金。两岸的璀璨灯火与笑语欢声,仿佛将老人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历史与现实在桨声灯影里悄然相融——昔日血泪沉江之处,如今已是盛世升平图卷铺展;那战火淬炼的“苦”,早已酿成了我们今日无上的“甜”。
是谁曾苦过我们今日的甜,今天的我们又活成了谁的愿?
秦淮河水默默流淌,它曾载过六朝金粉,也洗过血泪,此刻倒映着岸上万千灯火,正是对那个永恒问题最澄澈的回答——今日的安宁灯火,正是当年无数生命未曾熄灭的灯芯。
是谁曾苦过我们今日的甜,今天的我们又活成了谁的愿?
总统府上飘扬的红旗和黑白照片里先驱们的身影告诉我们:是和平年代的人民子弟兵,是退伍不褪色的民族戎勋和峥嵘岁月里永垂不朽的英魂,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最可爱的人。
这盛世,如您所愿!
结尾的话:
致敬峥嵘岁月,重走红色征途公益活动,是七名老兵的追忆之旅,更是对随行青年人的一次极具教育意义的心灵洗礼。这一次的红色之旅,尤其要感谢山东国山文旅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他们中有专业细致的讲解,有科学严谨的行程规划和对老兵家人一般的照顾和尊敬。返程前夜,也是“八一”建军节前夜,他们特意为参加活动的老兵准备了节日蛋糕,当同为退役军人的国山文旅团队成员将蛋糕推进房间的那一瞬间,烛光里,“老兵”和“新兵”顿时眼泪滴落。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老兵不老,精神永递!
(责任编辑:吴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