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泰安 >

筑牢“泰山粮仓” 护航颗粒归仓——泰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掠影

时间:2025-10-27 09:48来源:未知 点击:

  大众网记者 艾文慧 通讯员 王磊 泰安报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泰安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粮食产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重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定位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与“强引擎”,系统谋划、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规划引领定方向、科技赋能增智慧、建管并重提效能、产业融合促振兴”为核心的“泰安样板”,为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行路径。

 

  在广袤的泰汶大地上,“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深度融合,正铺展出“多产粮、产好粮”的美丽画卷,一群新农人正用现代化农业奏响粮食安全的“奋进曲”。

  

 

 坚持“一张图”规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桩”,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近年来,山东省坚决贯彻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与产能提升。泰安市立足区域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以《关于加快推进汶阳田“泰山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统领,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泰山粮仓”建设工程,构建起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保障有力的政策体系,展现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根据规划,到2027年,全市将建成亩产1.5吨以上的高标准农田核心区50万亩,辐射带动120万亩粮田实现产能整体跃升,全力打造稳产高产、绿色高效的“齐鲁粮仓”示范标杆。

  为筑牢“泰山粮仓”根基,泰安市农业农村局聚焦“产、储、销”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坚持高位推动,健全完善组织推进机制;坚持靶向攻坚,精准落实整治重点任务;坚持标本兼治,加快构建长效监管体系。通过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专项整治,做到精准摸排、动真碰硬、提质增效,推动全市夏粮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在粮食生产上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优异答卷,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贡献了坚实的“泰安力量”。

  

 

  破解 “碎片化” 痛点,实现 “沃野” 硬核升级

 

  破解耕地碎片化、汇聚人才力量、创新农业技术……每一步卓有成效的探索,都在为新时代更高水平“泰山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的打造添砖加瓦。

 

  推进农业现代化,整合土地是必由之路,系统集成是关键之举。泰安市针对传统农业中土地碎片化严重、耕种效率低下等长期存在的难题,以系统化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实施“小田并大田+配套升级”模式,推动零散“巴掌田”向集中连片、高效生产的现代化“丰产田”转型升级。

 

  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等试点区域,变革正悄然发生。曾经,这里耕地零碎,310余块“巴掌田”阡陌纵横,制约着现代农业的脚步。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统筹整合,一幅“田成方、路相通”的壮美画卷已然铺开——原先的碎片地块被成功归并为11个集中连片、标准规整的现代化大田方。显著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更新增有效耕种面积约10%,相当于“新增”高标准良田约12万亩,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整合是基础,设施升级才是关键。在东平县沙河站镇项目区,一套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同步建成:节水灌溉管道在田垄间精准输水,宽阔的机耕道直通地头,稳定的电力与通讯网络覆盖四方。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全面应用,使灌溉效率大幅提升67%,彻底终结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宜机作业”的根本性转变。如今,放眼望去,泰安的农田已是水网、路网、电网三网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强化“科技化”赋能,点燃农业发展新引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泰安市将科技创新作为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物联网、北斗导航、智能农机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让 “智慧农业” 成为粮食增产增收的关键支撑。

  

 

  在肥城市洼里村的机器人农场,一场由“钢铁新农人”主导的农业革命正悄然上演。在这里,搭载多光谱相机的巡田机器人每小时可自动监测上千株作物,精准识别6类病虫害。从系统发出预警到植保机器人精准出击,全程仅需2分钟,响应效率较人工作业提升20倍以上。这套“农田大脑+智能终端”的智慧组合,不仅带来了效率的飞跃,更实现了绿色减排:农药用量减少40%,作业能耗降低18%。而滴灌带收放车与智能水肥一体机的无缝协同,则将水肥管理效率提升了惊人的3倍。昔日“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场景,已被5G信号全覆盖的智慧农田,勾勒出了一幅科技赋能农业的现代化丰景。

  

 

  在岱岳区的百亩智慧实验农场,物联网设备正重塑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虫情测报仪、气象观测站等设备实时捕捉害虫动态、空气光照等关键参数,再通过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决策,实现防虫、灌溉、施肥的全程自动化。通过智能设备的综合应用,农场亩均农机成本降低80元,粮食亩产增收230元,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的双重目标。

 

  与此同时,泰安市携手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大力推广“泰农麦”系列等优质良种,确保项目区良种覆盖率100%,从源头上筑牢了粮食丰产根基。如今,一幅科技赋能、智慧引领的现代农业丰饶图景,正在泰安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推动“产业化”提效,构建一体化发展体系

 

  高标准建设“泰山粮仓”,既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必然担当,更是回应时代所需、人民所盼的务实行动。

 

  今年芒种时节,在宁阳县葛石镇沙埠村的高标准农田内,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十几台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车辆在田间来回穿梭,金黄稻谷迅速归仓,呈现出一派高效丰收景象。“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效率高、成本降、收益稳。”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前期泰安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科学指导和完善的水利、道路设施,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泰安市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提质,管护基础坚实稳固,项目严格执行“四制”管理,资产移交清晰、责任及时落实,机井、泵站、道路等设施运行良好,实现“建成即用、用则有效”。面对“重建轻管”的共性难题,泰安市以“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为原则,创新构建“四有”长效管护机制,为高标准农田筑起全周期保障体系。机制以“谁受益、谁管护”明确责任主体,实现“一段一责、一路一人”;通过“财政补一点、集体筹一点、用户出一点”的多元筹资,创新制定《高标准农田资产管理办法》,将有形和无形资产纳入镇村资产管理,形成“以田养田”良性循环;依托《管护办法》与“田长制”,结合智慧巡查APP,实现“指尖管田、实时响应”;将管护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以“奖优罚劣”激发动力,真正让高标准农田成为永不褪色的“丰收田”。这一系列创新实践,系统破解了“谁来管、有钱管、怎么管、管得好”四大难题,推动泰安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一时好”迈向“一直好”,为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根基。

 

  泰安市坚持“建好”更要“用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理念,以“农田建设+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抓手,全力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建一片良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综合目标。通过引进培育年加工能力超50万吨的龙头企业,推动优质面粉、功能性粮油等深加工发展,实现从“原粮输出”到“产品增值”的关键跨越;同步扶持500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乡镇提供覆盖率超90%的全程托管服务。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744.7亿元,增速稳居全省前列,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田”。

  

 

  每一粒粮食,见证着泰安人的辛勤与梦想;每一片田野,闪耀着科技赋能的智慧光芒;每一个丰收,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希望。

 

  在泰汶大地上,传统农业正悄然蜕变,一幅以科技为底色的现代农业画卷,正随着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的连片建成而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吴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二维码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