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先民入居泰山地区,始于元代初年。元廷以“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军、探马赤军(由蒙古族及色目人、北方汉人等民族组成的军队,中多有回回军士)列大府以屯之”(1)。此后历经数百年发展,繁衍生息,人口渐众,民国时期,泰安回民已“为山东最多之区,计有回民村庄百馀处”(2)。民国初年韩国名儒李炳宪游览泰山时,便下榻于“回回教徒”之客店,并对境内回族之繁盛深表感叹。(3) 泰安地处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回族入居此地后,很自然地与这座名山发生关联。在历史演进中,泰安回族不仅丰富充实了泰山文化,同时也为这一名山的建设保护及其文化的弘扬传播,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回族在泰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了诸多精英人士。其中最著名者,当推清初学者朱衣点及清末名绅杨玉成。 朱衣点是明清之际泰安州人,明末入州学成为庠生,入清选为贡生。康熙九年(1670)重修《泰安州志》,衣点躬预其事。康熙朝户部侍郎王度《增补泰安州志序》中称:“有庠生朱衣点者,故清真教也。独能振拔流俗,悦周孔之道,沉酣经史,亦乐从而参订之。”全志篇目悉仍万历州志之旧规,续增近事于各门目之后,保存了易代之际诸多珍贵史料。卷首题名有“庠生朱衣点同校”,仅列名校勘,但参绎文义,续编之役,虽首题知州、学正、同知之名,实以朱衣点笔削之功为多,故后世均著录此书为“朱衣点增纂”(4),当得其实。 朱衣点以一介回族士子而总执《州志》纂辑,被视为泰山清真之荣。清人宋广润在《重修清真寺记》(立于泰安清真西寺)中称:“国初定鼎,有明经朱公衣点,是亦清真教也。督葺学宫,兼修邑乘,为一时士大夫不易致之宾。”奖誉之高几无复加。碑记在评朱衣点后,继之又云:“越二百馀年,复有杨君,于官桥路,多立伟绩。与朱公居后先同揆,两相辉映。”碑记称颂的这位名齐朱公的乡贤,便是清末回族士绅杨玉成。 杨玉成,泰城西关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王永曾撰《杨先生润斋善行碑》(立于岱岳区粥店常家庄清真寺)记其生平甚悉:“杨先生者讳玉成,字润斋,奉伊斯兰教。幼以贫失学,长营微业渐致富。然性侠义,好善乐施。对于地方公益,尤不分畛域,皆为之。……至其排难解纷,建桥筑路,重修山工庵观祠院,建设回族各地清真寺,各种善举尤不胜举。”民国学者高宗岳《泰山药物志》卷一亦记述其人:“西溪山房主人杨公润斋先生,……性孝友,好公义,为泰安缙绅名家。”(5) 杨玉成在清光绪年间,与同邑士绅钱奉祥一道(时并称二人为“杨钱二先生”),主持了一系列泰山名胜古迹的整修工役,是继清初张所存、清中叶魏祥之后的又一位泰山重要督工人员。《杨先生润斋善行碑》载:“西关孔雀庵毁,众议修复,当时杨先生有地仅八亩,而以其五捐之。其见义勇为类如是。”其先后主持营建的工程有:光绪十九年(1893)三月,奉泰安知县毛之委,重修岱麓蒿里山神祠。光绪二十八年(1903)十月,又奉毛之委,重修和圣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泰山盘道为山洪所毁,奉泰安知府吴筠孙之委,督工兴修。(6)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南天门内关帝庙历岁既久,“砖落瓦飞,游者慨之”,奉泰安知县秦应逵之委,复其旧观。所董土木大工,前后不下十数。 杨玉成对泰山的另一项贡献,是促进发展了泰安新式教育。杨氏虽幼年失学,但他却对乡邦教育异常关注,多次参预了学舍修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春,奉泰安知府康敉之委,重修泰安文庙、泰山上书院、岱麓书院。(7)光绪三十年(1904)春,在岱麓书院故址设泰安中学堂,奉知府吴筠孙之委拓修学舍,规制增广。(8)杨玉成除了热心校舍兴修,而且顺应时势,自措资金,大力兴办新学。《泰山药物志》卷一引李语唐言:“润斋先生好公德,……独出资财设学校一处名‘杨氏自立两等小学校’。”(9)又《杨先生润斋善行碑》载:“清季科举废,学校未兴,先生以培养人才不可缓也。慨然捐资,创设杨氏私立两等学校。其后成效卓著,泰邑私立学校乃继之而起,皆其倡导力也。”光绪二十八年(1902),其与钱奉祥等于县城万寿宫西宅创办县立岱麓小学校,为县境第一所高级小学。(10)光绪二十九年(1903),玉成及子茂周又在泰安城出资设杨氏义塾(在西关北新街)及杨氏自立两等小学校(在上河桥附近)。后来其子杨茂周(光绪己酉科拔贡、安徽直隶州州判)承父志,充任杨氏私立两等学校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山东巡抚杨士骧奏朝廷,请予褒奖:“兹据泰安知府称:廪生杨茂周将旧日义塾改作小学堂,独力从新整顿,增建屋宇,广购书籍,约共用银一千两,又捐京钱一千二百千,发商生息,作为常年经费,拟请由廪生奖给贡生,加光禄寺卿署正衔。”清廷对此奏请予以认可,发硃批“著照所请”。(11)茂周民国时又被举为泰安县教育会会长,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予金色二等褒章以示表彰。(12) 杨玉成有三子,除茂周掌学务外,次子茂泰,历充泰安县城区区长,民国八年(1919)曾在泰山西麓创办泰安林业公司林场,六年间共植树9000余株。三子茂彬,主持泰城清真寺事务,父子四人后先相继,在泰山之文化史上涂了浓重一笔。 20世纪初,泰安的回族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代工商巨子马伯声,便是这一时期回族的杰出代表。 马伯声(1890~1966),祖籍山东德州,其父马仁德清光绪间逃荒来到泰安。伯声生于泰安县城内圣泉街。幼年虽生活贫苦,仍好学不辍,先后求学于泰城天书观小学及杨氏义塾。后进入教会学校萃英中学免费攻读,“一战”中考取华工翻译,先后到过加拿大及英、法等国,亲眼目睹了西方的工业文明,确立了其实业救国的决心。回国之后,历经艰辛,先后创办仁丰纱厂、仁德面粉厂等,都取得极大的成功,一跃成为山东工商界的领军人物。 马伯声在商贸业发迹之后,不忘根本,重建故乡清真寺,据时人金长祺云:“马伯声氏见及老寺之内即容人不敷又有河水时阻之苦,随出钜资创修较大规模清真寺一座便利东岸一带之居民”。(13)他还在西关回族聚居区创办仁德小学,减免学费,为贫民子弟提供学习机会。“仁德小学系马伯声独资创办于民国十六年(1927)秋季,迄今九载,捐助校款达七万数千馀圆,教部予以最优等奖章。……该校除课程知名全县外,军乐、国术尤为全县所景仰”(同上)。又据时人石觉民之调查:“该县回教共有小学十一处,有学童一○○三人,内回民儿童五八九人。小学设施,较首善之区南京就学回民儿童竟多一倍,足证山东政治渐入轨道,教育设施亦渐普及,加关心回民教育事业者言行一致,故效果甚大。”(14)又还童《回教教育界之荣誉(泰安通讯)》称:“山东泰安县回教人物对于教育方面,深加注意,统计该县回教人所办小学不下二十馀处,就中以泰安西关马伯声氏,独资创办之私立仁德小学为佳。该校自十六年(1927)创办以来,所用款项,已达七万数千元,皆由马氏一家担任,成绩之优,冠于鲁南。屡经鲁教育厅传令嘉奖。”(15)泰安回族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马伯声的努力密不可分。 20世纪30年代,马伯声在泰山进行了一系列开发建设:泰山自民国以来,历经战火,林木破坏殆尽,马伯声联合泰安士绅,集股创办“泰山森林公司”,以期恢复山林面貌。该公司设在西麓黄溪河林场,面积共2400馀亩。民国二十六年(1937)后,又创办“仁德农场”,在金山脚下广生泉周围垦荒150馀亩。引进美、日等国的先进技术,购入大量烟台苹果、肥城桃树苗及杏、梨、柿等2000馀株。马伯声本人也亲自踏勘泰山各处,同专业技师共同探讨种植方案。据泰安老人讲,泰安苹果种植便是从这时开始(16)。 马伯声不仅是一位泰山建设者,还是一位泰山规划者。抗战时期,马伯声避居天津,潜心于城乡建设研究,撰写了《山东省泰安县建设计划刍议》(1945年出版),自言“对于国家大计,愧无长策,兹仅就平生所得,针对上述农村所受之弊害,拟一泰安建设计划刍议,一则贡献于当局诸公,以备采择,再则就正于我乡父老,共同商榷”。其中一节专论“泰山建设”,以开阔的视野,宏远的构思,为泰山建设绘制了弘谟蓝图。 在这篇宏文中,马伯声首先陈述了他对泰山的整体认识与评价:“泰山为五岳之首,崇高秀拔,冠绝寰宇。岩壑峥嵘,胜迹棋布,雄势壮观,自古称最。不但国内士庶竞相来游,即国外人士亦往往以登临为快。曩在太平盛世,自春徂冬,游客络绎。而春秋进香者之多,每至肩相比而踵相接,其盛况概可想见。”然而,泰山虽有着辉煌往昔,但在时人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改元之后,内乱频仍,炮火之馀,民生凋敝。游客因之日少,河山为之失色。名刹古寺,渐就荒废,今则断垣残壁,到处皆是,荒烟漫(蔓)草,触目凄凉。可胜叹哉!”因此,有人作了泰山已老的论断:“论者或谓泰山风景苍老,雄壮则有馀,青葱秀丽则不足”,对此马伯声断然反驳:“至于‘苍老’云者,一言以蔽之,未加人工修建润色之故耳。” 那么,如何对这座千古名山进行“修建润色”呢?马伯声以实业家的锐利眼光,拟订出一番独具见地的建设方略: 首先是“开辟道路”。传统泰山登山主线路,只有中、西两条,均系盘道,石阶,游人艰于登陟。马伯声提出应修建通汽车之路:“自车站北行经赵家林(按此为清末重臣赵尔巽家族墓,在今泰安市中心医院北部)、大众桥之道路,原可行驶汽车,惟由大众桥北上,经过惠民坝(即今龙潭水库)、长寿桥、竹林寺、马蹄峪而达黄西河之山路,必需修筑开辟加宽。”“自车站至岱宗坊一段,必须修整加宽,得以通行汽车。”其他泰山途路,亦应以修治:“由岱宗坊至山顶之盘路,已年久失修,应彻底修辅——其支路一由斗母宫西行经白杨坊山涧至西山之竹林寺,一由二虎庙西行至西山之黄西河,均系樵径小路,崎岖难行。但沿途山明水秀,风景绝佳,极应就原有途径,随山就势,开辟修治,以便游览。至于自玉皇阁、关帝庙、一天门、斗母宫等处东去之山径小路,亦一并加以整理修治。” 其次为“种植树木”。马伯声早年即开办森林公司,致力于封山造林,在《刍议》中,他再次提出“绿化运动”的构思:“除入山干路两旁种植囗树及梧桐外,东山盘路两旁补种松柏树木,所有西山各路及东西两山间支路,以及山涧开辟之小路,均分段在沿路两旁栽植海棠、丁香、杜鹃、玉兰、紫荆花树,并藉花名以命路名。凡山前各区,除泰山林业公司、仁德农场所种植之树木果园外,其馀隙地无论国有民有,均应普遍种树,完成绿化运动。” 当时泰山旅游业难以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服务设施的滞后,因此马伯声特别提议“建筑房舍”,其称:“甲、在新市区内建筑新式旅社一所,以供外国游客下榻之用,同时再修建平民化旅社一所,以供国内团体游客及普通游客宿住之用。乙、在普照寺南纪念碑前面建筑别墅。丙、利用西山惠民坝附近风景,在招军岭上建造夏日旅馆,以供各学校团体旅客开夏令会及开暑期学校之用。丁、在黄西河建造避暑山庄,以供中外旅客消夏之用。戊、在西山风景优美之山涧内,开辟园囿数处,豢养各种奇禽异兽,以供观赏。”此外他还提议设立历代民族英雄馆、创办泰山疗养院等,或滋教化,或助养生。 水利建设也是马伯声着力思索的问题。泰山河道多属季节性河流,泰安城区时现水荒,不利于民生。清代有识之士建成“曹公渠”引水入城,马伯声则提出“修建水坝”,从根本上解决泰安水源问题:“泰山之上水源不畅,河流时竭,夏日大雨时行,山洪汹涌。但因地势险峭,一泄千里,转瞬即消,以致城关一带,时有缺水之虞,亦有憾事!三十二年(1943)春,伪政府在西山筑一惠民坝,蓄水甚多,若能引坝内蓄水入城,以供饮用,自是便利。惟该坝蓄水量,尚不足城关一带之需用,兹拟在惠民坝之下,分段增筑水坝,以广蓄量。此外并拟在东山王母池下修筑水坝一处,大量蓄水,不特可以供全城饮用之需,且可作灌溉之用。至于已塞多年之白鹤泉,如能设法开浚,使之复活,则碧波鼎沸,可以媲美于趵突泉矣。” 最后,马伯声还提出了“创建泰山博物院”和“设立风景宣传所”的建议。对于拟议的“泰山博物院”,作者作了如下构想:“泰山游客之多,自昔称盛。若再按上述计划建设之后,其对于游客吸引力之强,以视昔日不啻倍蓰。全年统计来游者之众,当不止百万也。此等游客中,学者名流、骚人墨客固然所在多有,然其大部份,仍以来自乡村知识简陋者为多,徒知敬神佞佛,而于时代之知识则多茫然。我中华盎盎大国,有民如此,宁不愧怍!为提高国民知识水准起见,拟利用山麓旧有庙宇之房舍,仍照南北各大商埠博物院之规模,创设一‘泰山博物院’,藉游众赏山玩水悠游自得之心境,灌输以新(时)代之知识。有新时代之知识,而后有新时代之思想;国民均有新时代之思想,而后方能成其为新时代之国家。”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实业大家欲借泰山开启民智、灌输新知的拳拳之心。 在书中,马伯声对未来的山色作了一番饱含激情的畅想:“要须各使焕然,经之营之,期以数年,全山面目,不难一新。在崇山峻岭之间,绿树丛丛,翠柏幡幡,野草闲花,一任自然。既有楼台亭榭之美,益以园林溪桥之胜。鸟声婉转时作得意之歌,水流激越常操无谱之弹。人间胜境,孰逾于此。……虽陶渊明理想之邦,无以过之。岂不懿欤?”在这充溢诗意的笔触中,不难窥视到作者对家山的殷殷致情。孰云泰山“苍老”,在作者心中,俨然有一“青春之山”在! 虽然在内战再起、兵燹满目的时局下,马伯声的建设大计已毫无实现的可能,但历史证明了这一系列预见的可行性——如山麓公路、封山造林、旅游设施建设等,在之后的岁月中早已逐一实现。进入21世纪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亲自设计的“泰山博物馆”更成为大众瞩目的工程。当一座新型博物馆在泰山下矗立时,人们也不应忘记它的首倡者马伯声。 回顾泰安回族与泰山的文化因缘,给予人们诸多启示:首先是泰山以博大、包容的胸怀,接纳、吸收了外来的伊斯兰文明——如宋代封禅泰山大典中,便有阿拉伯穆斯林献圭之仪:据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志国·大食国》载:“大中祥符车驾东封,其(舶)主陁婆离上言,愿执方物赴泰山。从之。”又史载真宗至泰山后,“大食诸蕃国使以方物迎献道左。大食蕃客李麻勿献玉圭,长一尺二寸,自言五代祖得自西天屈长者,传云:‘谨守此,俟中国圣君行封禅礼,即驰贡之。’”(17)在宋臣陈尧叟所撰《大宋封禅朝觐坛颂》中,特别写到这一大食人献玉事件:“九仪栉比,万宇麇至。航海告传圭之符,毛□庆干吕之瑞……。”元泰定元年(1324)元廷颁于泰山东岳庙圣旨碑中,也明确提到保护“达识蛮”。(18)此后马一龙、马世俊等众多回回士人的作品,都被载入泰山典册,或刊之泰山山石,民国时岱庙正门所悬榜书庙名,乃出自近代回族书法家金手笔。 明代回族学者马一龙在所作《泰山赋》中,对东岳作了如下激情礼赞:“余昔闻孟轲氏之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每栩栩然托庄梦以神游,飘飘乎凭列虚而风驾。今既独立万仞之颠,可以玄览委顺之化。一瞬宇宙,芥子乾坤,刍狗万物,睥睨昆仑。……大哉巍乎!岱出震屹兮,众岳之攸宗;坤厚盘址兮,滋化源以发蒙。……顾兹岳之神异兮,他山莫递;极天蟠地兮,余徵典籍。翳玄圣为仰止兮,冠古今而并立!”(19)由于回族族众对泰山文化的认同,促成众多族人从不同层面致力于这座名山的保护、建设、开发与研究,并作出非凡的业绩。清代侍郎王度誉朱衣点“振拔流俗,悦周孔之道,沉酣经史”;民国学者李语唐、高宗岳颂杨玉成“好公德”,“为泰安缙绅名家”;乾隆朝大学士赵国麟(“泰山五贤”之一)、地方著名学者李陶村、东野崇阶等为清真寺题榜撰铭加以赞咏,无不显示了文化精英对回族士人泰山贡献的充分认可。 注释: (1)《元史·兵志》。 (2)白觉民《山东泰安回民状况调查记(上)》,载《突崛》1935年第2卷第7期。 (3)《中华游记》卷二。 (4)《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288页。 (5)《泰山药物志点校》,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 62页) (6)清玉构:《重整泰山盘路记》,摩刻于回马岭坊北。 (7)清康敉:《重修岱麓书院记》,碑今存泰安六中院内。 (8)清吴筠孙:《重修泰安中学堂记》,今碑存泰安六中院内。 (9)《泰山药物志点校》,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10)《重修泰安县志》卷五《教育》。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故宫录副奏折:《山东巡抚杨士骧奏为泰安县廪生杨茂周等捐银捐产助学请奖事》。 (12)《戊编:教育杂录·捐资兴学一览》,载《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309页。 (13)《泰安回民概况》,载《月华》1936年第8卷第24期。 (14)《山东泰安回民状况调查记(上)》,载《突崛》1935年第2卷第7期。 (15)《晨熹旬刊》第一卷第四号,1935年。 (16)《山东近现代回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0页, (1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18)《1324年泰山东岳庙圣旨碑》,载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页79,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19)《明文海》卷十一。 (作者系山东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