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建岱桥上,有碧水一潭,清澈见底,只见清泉流于石上,苍林倒映水中,鸟飞水面,温文尔雅,鱼游林中,溪声山色,妙不可言,叫人陶醉。这水潭名叫白龙池,以前每遇天旱,求雨者往来不断,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也曾到此乞雨,小小弹丸之地,如何能引来如此旺盛的香火呢?
相传,很久以前,潭边住着一家田氏夫妇,老两口年过六旬,膝下无子,只养得一个女儿。田氏夫妇老来得女,女儿又长得容貌出众,聪颖过人,贤惠温顺,文静善良,便给她取名“蕙姐”。夫妇两个把蕙姐视为掌上明珠,十分娇爱。蕙姐却并不侍宠,十分体贴二老,田里耕耘收获,家里针线饭食,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对父母照顾的也十分周到。
姑娘大了,婚事便成了父母的心头大事。蕙姐自己也早有主意,为了照顾好二老,她决心招个上门女婿。尽管有人介绍了几个,蕙姐都不中意,这事也就暂时放下了。
这年春天适逢大旱,碰巧父亲又染重病,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蕙姐既要耕耘下种,浇地施肥,又要侍候父亲,抓药熬汤,里里外外,忙的蕙姐脚不着地,几天功夫就消瘦了许多。
一天,蕙姐安顿好父亲,便去潭边挑水浇地。几天来,由于吃不好睡不好,蕙姐感到浑身无力,她挑着两桶从涧底艰难地向上爬着。突然,一阵晕眩,跟前发黑,身子一晃,连人带桶滚下沟底。
正巧,有个砍柴的小伙子在路边歇息,见蕙姐跌倒,急忙前往救起蕙姐,用自己的衣衫为她擦洗包扎。蕙姐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不认识的小伙子怀里,脸上飞起一道红霞,那小伙子也会意,忙把蕙姐放在一块平滑的石上。
一阵沉默之后,小伙子言道:“你身体如此虚弱,路又这样难走,怎能一个人来挑水?”蕙姐便以实情相告。小伙子十分怜惜地说:“让我来帮你浇地吧。”说罢,便拾起扁担,挑起水桶,干了起来,几亩薄地,不一会儿就浇完了。小伙子深情地对蕙姐说:“你家少人无力,这担柴也送给你吧。”不容分说,小伙子已拾起担子在前面走了。蕙姐在后面看着他那强健的身影,见他诚实可亲,忠厚善良,心里有些喜欢,便默默地跟着回家了。 回到家里,蕙姐向父母一说,两位老人都十分感激。到底是女人的心细,母亲见蕙姐一说起小伙子便眉开眼笑,滔滔不绝,知道十有八九中了女儿的意,便和老头子商量,想收那小伙子做女婿。田翁巴不得能看着女儿成亲,便把此意向年轻人一说,他们都欣然同意,田翁邀来四邻八舍,灯窗花烛,当晚就让他们入房成亲。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心里一高兴,田翁的病不几天就好了。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小夫妻俩更是恩恩爱爱,相敬如宾。
春夏之交,大旱不减,而且旱情日益加重,地里的庄稼都快要烤干了,唯有田家的地里湿淋淋的,每天早晨都降四指露水,庄稼长得黑绿黑绿的,村里的人都来问蕙姐使的什么神法,求她帮忙,蕙姐哪里知道其中的奥秘,真让她左右为难。晚上,蕙姐把此事告知丈夫,问他是否有办法。小伙子见妻子愁眉不展,犹豫了一下说:“好吧,我试试看。”蕙姐一听有办法,十分高兴,她躺在床上,越想越觉得丈夫可爱,想着想着,脸上挂着一丝微笑睡去了。
朦胧之間,蕙姐被雨声惊醒,翻身一看,丈夫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外面大雨滂沱,她不禁叹道:“谢天谢地,总算救了庄稼人的性命。” 天亮了,雨也停了,小伙子疲惫不堪地从外面回来。蕙姐见丈夫累成这个样子,而且一脸的忧愁,忙上前问道:“出了什么事?”事到如今,丈夫也不好再隐瞒,便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蕙姐。
“我是龙王的九子,叫白龙,住在你常去挑水的潭中,掌管泰山南北的风雪雨霜。父王有令,今年泰山南北不下滴雨,我看你心事重重,不思茶饭,求我降雨,我实在不忍心难为你,今夜便违令行雨。可现在触怒了父王,不久,父王就会派人来抓我的。以后多多保重。”说完,双泪横流。蕙姐闻听此言,也投身丈夫的怀中哽咽不语。
两人正紧紧依偎着诉说几个月来的柔情,只见乌云复至,狂风骤起,一个响雷响过,小白龙不见了。
从此,蕙姐脸上失去了笑容,整天郁郁寡欢,不言不语,有时成半天望着清清的潭水出神。人们都非常同情蕙姐,都来帮她收拾田地,照顾两位老人。小白龙怀念着蕙姐,也很感激乡亲们,还时常偷偷到山前降雨. (责任编辑:吴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