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题为《关于对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保障供气的报告》的文件照片在网上流传,文件发布日期为12月1日,发布单位为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文件中提到该医院收到保定新奥燃气公司每日限气2729立方米的通知,而这与该院最低每日用气量2万立方米的需求相差悬殊,医院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任务和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责任,一旦限气将面临难处。近期,河北石家庄、保定乃至北方多个省份曝出居民因天然气供给困难引发度冬难题,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取暖期限气引发舆论不满
根据河北日报11月20日报道,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河北省“煤改气”“禁煤区”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的强力推进,河北省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时段性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冬季取暖期出现气候异常、急剧降温天气时,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为此,河北省发改委日前印发《河北省天然气迎峰度冬应急预案(2017—2018年度)》,根据应急预案,在迎峰度冬期间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或发生突发事故,省应急领导小组可根据突发事故紧急程度实行四级预警,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河北省发改委决定于11月28日起全省天然气供应进入橙色预警,保定新奥燃气公司限供所依据的恰是该应急预案。 从11月20日河北日报公布应急预案,到11月28日河北省发改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橙色预警,中间只有8天时间。面对涉及全省7000多万居民严冬冷暖的重大民生问题,河北省相关部门仓促出台并实施应急预案,使全省居民特别是“煤改气”和“禁煤区”居民措手不及,既无法使用燃煤取暖,又无法使用天然气取暖。 舆论对河北等地天然气限供事件颇为不满,甚至进一步演化为质疑天然气改造工作本身,认为其中存在借机涨价牟利问题、损害百姓利益问题、工程腐败问题等。舆论的批评和质疑无论出于理性分析,还是出于情绪发泄,都是对这一政策所引发种种不良后果的不满,值得政策实施者的反思。 地方政府应不忘初心回应关切
近年来,北方地区大面积的雾霾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环保问题之一,地方政府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面临着沉重的舆论压力。“煤改气”无疑是降低空气污染、促进环保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冬季取暖期,“煤改气”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气质量。今年以来,北方地区空气污染指数明显降低或与此不无关系。
改善空气质量是民生,群众寒冬取暖同样是民生,“煤改气”政策忽视了当前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客观条件,盲目地搞一刀切式大规模推进,以至于各地出现抢气源、抢燃气壁挂炉甚至抢安装工人这样的问题,到了冬季取暖期更是无法完全保障供暖。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12月4日刊发短评:燃煤取暖是冬季雾霾重要成因,“煤改气”是事所必然,但如缺少统筹兼顾的执行,好经也怕被念歪。政策若以民生为本为初心,执行也终须以民生实际为依归,切莫让一些操之过急的做法,冷了百姓的房,寒了群众的心。 当前北方地区“煤改气”遭遇供给不足尴尬,而如何保障多地百姓取暖过冬却是迫在眉睫。当此关口,地方相关部门如何有效回应民意关切,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命题。特别是有些地方和单位在气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在超指标推进“煤改气”,并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进行宣传,这就容易引发舆论对“政绩超越民生”的批评。 在这个节骨眼上,地方政府仅仅发布公告表示气源供应困难、政府无能为力、只能限气显然是不够的,也有敷衍舆论、推卸责任的嫌疑。舆论最期待政府的一是如何拿出切实的措施帮助居民过冬,二是要为现在的困难局面给出解释。 “煤改气”的目的终究是为了蓝天白云和优良的空气质量,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出发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煤改气”是民心工程,绝不应沦为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面对舆论的呼声,地方政府有必要反思“煤改气”推进过程之弊,向社会传达纠偏趋正之策,与寒冬赛跑,组织足够的资源确保居民温暖过冬。 一刀切式政策难解复杂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一刀切式政策在各地不断上演,有的地方要求短时间内拆除市区所有违建,导致居民来不及租房搬家;有的地方要求“禁摩限电”,导致快递无人送,部分群众出行困难;有的地方严禁焚烧秸秆,以致于打出“焚烧秸秆时,就是坐牢日”这样耸人听闻的标语。一刀切式政策看似有效,却缺少解决问题的综合措施,甚至把政府摆到了部分群众的对立面,让好政策难以获得群众的理解。 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就要求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维护,而一刀切式政策往往在维护部分群体利益的同时忽视其他群体的利益诉求。一刀切式政策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反应出权力的傲慢和偏执,在给很多群众带来麻烦的同时,也常常使自身陷入进退维谷的舆论漩涡。 “煤改气”在北方部分地区采取了一刀切式政策,甚至划出了“禁煤区”,这样一刀切的后果已然显现。地方政府应从此类政策中吸取教训,切莫再轻易出台一刀切式政策。 (作者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胡永明) (责任编辑: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