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孙征)“小刘服务站”“五点半课堂”“微笑天使”“活力彩虹”“爱在旅途”“守望工程”……在泰安市岱岳区,这些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打响了一个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在岱岳区天平街道池子崖社区,“排忧解愁,请找小刘。”已成为居民们的口头禅。社区邹大爷已经70岁了,家中老人前段时间去世,留下了一张没有密码的银行卡。看着取不出钱的银行卡,邹大爷特别着急,于是拨通了“小刘服务室”的热线电话。了解情况后的小刘,马上联系了天平司法所所长张茂国。作为社区专门提供法律援助的志愿者,张所长很快便提供了取出这笔钱的简单有效方法:所有子女签订一份调解协议,然后到法院领取出具的证明,最后到公证处进行公证。在小刘的帮助下,困扰邹大爷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据悉,为使志愿服务活动更专业化常态化,池子崖社区居委会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成立了“小刘服务室”,义务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水电维修、代办证件等服务。据统计,2015年,“小刘服务室”共解决问题400多件,成为联系居委会和居民之间的桥梁。
“小刘服务室”的创始人刘如伟,是社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以前没有服务室的时候,社区居民遇到事情也总愿意打电话找我帮忙。”刘如伟很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每天忙碌的工作,让他收获了很多快乐。目前,社区又为服务室招聘了多名具有电脑、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针对社区中小学生下午放学后至家长下班这段时间无人照看的现象,社区志愿服务站还成立了“五点半课堂”,免费帮着照顾孩子。社区专门腾出一间80平方米的会议室作为“五点半课堂”的教室,黑板、桌椅、投影仪等设备一应俱全。社区志愿服务站给“五点半课堂”的孩子提供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两处室外健身场所。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还与泰山学院结亲,目前有两名学生志愿者长期到社区支教辅导孩子。孩子们可以在志愿者的辅导下做作业、学习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等。“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在城里打工,平时都是我在照顾他,其他的还好说,但是孩子的作业我根本看不懂,只能干着急。”朱敬浩的奶奶施大娘告诉记者,“五点半课堂”解除了她的烦恼,也避免了很多家长担忧的孩子安全和学习问题。
池子崖社区党支部书记邹范玉介绍,在实际工作中,社区会根据居民实际需求通过热线进行“点菜”,通过整合志愿者资源,有针对性地成立服务队。目前,社区先后建立了先锋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便民志愿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和环保志愿服务队、“小刘服务室”等7支志愿者队伍,有志愿者144名,构建起了社区服务志愿网络,有力促进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在粥店街道大河社区,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社区着力打造“就业一对一”服务品牌;在粥店街道粥店社区,针对自理能力较弱的群众,着力打造送米、送面、送菜、送煤、送气,代交话费、代交电费、代交收视费、代买生活用品的“五送四代”服务品牌。
此外,岱岳区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帮助解决心理、情感、学业等方面问题。2015年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了“守望工程”志愿服务,通过实施“家长志愿助教”“家长志愿助管”“爱心志愿家访”“学习共同体”等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家长志愿者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为学生送温暖、送陪伴、送欢乐、送阳光,实现了家校共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守望工程”也被评为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全区探索实行项目化、品牌化运作模式,志愿服务项目力求公益性、群众需求性强、发展空间大、亮点特色突出和具备推广价值。”岱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孙万胜告诉记者,下一步,每个社区(村)都坚持立足自身实际,精心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近年来,岱岳区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成立了“菜单式”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化志愿服务组织,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制度,扎实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实现了省市级文明单位和镇村志愿服务站全覆盖。
为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岱岳区专门打造了志愿者QQ信息平台,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关注度、认知度和认可度;通过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培训制度、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工作机制得到规范。目前,岱岳区志愿者达到9万余人,志愿服务队伍874支,分布在机关、企业、学校、卫生、教育、农村(社区)等各个领域。据统计,目前志愿服务者共提供志愿服务13200多人次,捐款捐物200多万元,解决群众需求2100多件。
从义务提供各种服务到解决居民实际困难,从文明劝导到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从调解邻里纠纷到环境卫生清理……到处活跃着的志愿者身影把志愿服务工作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在岱岳大地,广泛渗透的志愿服务赢得了群众认同,也获得了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责任编辑:吴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