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治疗的大多数病症却是基层医院能诊治的常见病、普通病。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这种尴尬的现象长期存在。近日,我市发文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明确了实施分级诊疗的具体措施,从降低越级诊疗疾病的报销比例,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和人才建设等方面推动分级诊疗全面实施。
现状 普通病患者占中心医院总门诊量两成
12日,腿疼近半个月的孙先生到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就诊,虽然一早就赶到医院,但当他挂完号,发现已经有10名患者在他前面挂好了号。孙先生来自宁阳,患痛风多年,只要病情复发,他都会到中心医院治疗。“痛风是一种慢性病,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之前在当地看,但感觉效果不好。”孙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腿痛得无法走路,他每次到医院看病都需要家人陪同,免不了舟车劳顿。
“医生告诉我,这种病的治疗方式和当地医院的治疗方式一样,但自己总感觉还是上级医院放心。”孙先生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城区各大医院接受治疗的普通病患者不在少数。12日上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大厅内,来自东平的张女士正坐在内科门诊休息室等待检查。“最近几天感觉肚子疼,不舒服,孩子非要带我来检查,说这里检查得比较仔细。”张女士说道。检查完后,医生告诉张女士,她只是患了普通的肠炎,平时注意饮食即可。
“目前来自基层的普通病患者占到了总门诊量的20%左右,而且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市中心医院门诊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去泰山区和岱岳区,来自东平县的患者增长率最高,增长率为29.5%,其他县市区患者的增长率也在10%以上。
探因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普通病患者扎堆大医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很多人来说,到大医院看病多花点钱也是可以接受的。宁阳市民刘先生四岁的儿子因为感冒发烧,在当地医院治疗一天没有效果,刘先生便赶紧带着孩子到泰医附院治疗。“孩子生病大人揪心,只要孩子尽快好就行,其他的都不是问题。”刘先生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分级诊疗推广以来遇到不少难题,但真正阻碍分级诊疗推广的,首要的便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在医疗机构中,4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相比之下,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优秀人才匮乏,难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导致普通病患者扎堆城市大医院。”该业内人士表示。
“推进分级诊疗的实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通俗说就是要出台一些接地气的措施。”市中心医院门诊部负责人指出,避免基层普通病患者扎堆大医院,首先需要从政策上出台具体规定,还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措施 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报销比例及起付线
按照分级诊疗的工作要求,我市将及时调整完善不同病种、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支付比例,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报销比例及起付线,降低越级诊疗疾病的报销比例。按照“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以上和70%左右”的要求,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报销比例原则上相差不低于10%;市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一个医保年度内住院起付线按照差异化原则根据医院级别确定。
此外,还将建立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方式,2016年,力争县级以上公立医院30%以上的出院病例实行按病种付费。2017年,全面实施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的复合付费方式。到2020年,全面实施分级诊疗。
(责任编辑: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