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寒来暑往,在泰山极顶上矗立着中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泰山气象站,自建立起,它就见证着风云变幻历史变迁,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被人们亲切的称为“齐鲁风云第一哨”。 冬日的一个早晨,沿着泰山拾级而上,在日观峰上,从泰山上长出来的泰山气象站矗立在风雪之中。远远望去,泰山气象站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堡,青瓦巨石组成的建筑群落,记载了80多年的风雨春秋。1932年,泰山与峨眉山测候所代表我国参加了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计划,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批高山气象站。1935年,我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泰山气象站落成。中国气象学界泰斗竺可桢亲自选定台址,蔡元培亲笔题写奠基纪念碑。当时被誉为“东亚最早、地势最高、设备特别齐全”的气象站。 今年52岁的魏传雨已在泰山气象站工作了32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而最让他感慨的是院子里观测设备的更新换代。 泰山气象站工程师魏传雨告诉记者:“这是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这现在自动干着了,以前是人工的,人工记数换自记纸,换温度自记纸和湿度自记纸,那时候天气很冷,冻的手都不行,有的时候自己手冻上了还得找别人来换。” 据了解,1978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泰山气象事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泰山站陆续扩建了观测场,建设了713测雨雷达,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自动气象站和宽带网,气象观测实现了自动化。目前泰山站已成为具备地面气象观测、航空气象观测、酸雨观测、大气化学观测、大气电场观测、多普勒雷达观测等多种观测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高山气象站。 虽然目前气象观测传输实现了自动化,但遇到恶劣天气时,魏传雨还是需要爬上高高的风塔。 魏传雨告诉记者:“80年代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以前都是用的专线,发报给咱泰安报房,(再传给)省气象局再就是济南青岛北京民航使用,现在不用了,现在就可以直接网络传输过去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的风塔高21米,顶上是风向风速仪,有的时候雾凇雨凇冻住,记录不正常了,就得上去维护,要保证数据传输正常。” 白天忙完工作,魏传雨都会回到宿舍,看看书,养养鱼。因为气象站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职工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魏传雨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有电暖有。空调,以前80年代的时候点煤炉子,一刮风的时候就倒烟,一倒烟就弄的灰头土脸的。” 3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魏传雨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山顶度过的,因忙于工作,魏传雨常常无法照顾家庭。谈起家人,魏传雨心里有着深深的歉疚。 魏传雨告诉记者:“我们以前是20天一倒班或者15天一倒,现在是7天一倒,也不能照顾家里,回家之后我就多干点家务活,弥补弥补。” 晚上8点,泰山气象站迎来最繁忙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时魏传雨需要将每天的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当时的温度湿度、气压能见度、天气现象等都要及时报给国家气象局用于国际交换,少出现一点延迟就会被通报,在短短10分钟内魏传雨需要完成所以数据收集及上传工作。 魏传雨告诉记者:“这张纸叫日照纸,这个迹线代表了每天的日照时数,日落后每天需要更换一次。”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魏传雨就起床看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日观峰上站满了游客,兴奋的等着看日出。驻守山顶32年,魏传雨已看惯了风云变化,日出日落、泰山云海,他说,再干几年,他就要退休了,他很幸运能在齐鲁风云第一哨工作半辈子,即使退休后,他还是会时常到站上走走看看。 (责任编辑: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