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百姓,就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新泰安要求,市扶贫办坚持“一三四五”工作思路,重点推进产业发展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医疗救助脱贫等八大攻坚行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泰安台记者于雪婷 现场报道:“我的右手边是新泰市羊流镇牡丹产业园,近年来,新泰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和主引擎,通过“三个四”产业扶贫模式,帮助1万5千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每天一大早,70岁的王更荣都会来到牡丹产业园打工,土地流转之后,她的收入增加不少,已不再是村里的低保户。 新泰市羊流镇朝阳村村民王更荣告诉记者:“把土地流转了,地钱一个人两千多块,再打工一天四十多块,过年过节的公司还给我们送钱,这样我们的生活有了保证了。” 作为新泰市产业扶贫重点项目之一,羊流镇牡丹产业园园区建设涉及16个村,辐射带动33个村,共计3.8万人,其中贫困户187户。在园区之中,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就业帮扶、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顺利帮助基地周边村的贫困户脱了贫。 新泰市惠美农牧总经理白士春说:“公司无偿将牡丹苗和仔猪发放给贫困户,让他们种植和养殖,并流转了他们的土地,让他们到我们公司来务工,在这期间,他们一年的收入都达到一万元以上。 ” 契合贫困群众需求,选好选实脱贫路子。市扶贫办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突出抓好乡村旅游、电商、光伏“三大扶贫行动”和“种养加”特色产业扶贫,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把贫困人口纳入产业发展链条,以“造血扶贫”推动“持续脱贫”。 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韩志强说:“重点推进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金融惠民脱贫、基础设施脱贫、教育文化脱贫、医疗救助脱贫、社保兜底脱贫等八大攻坚行动,搞好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和黄河滩区迁建,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努力以扶贫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 我市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据一定比例。在泰山区46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近96%为因病因残致贫。为此,泰山区“对症”精准“开药”,在全省率先推出贫困人口意外健康险。 泰山区扶贫办副主任郑培坤告诉记者:“今天我们保险公司过来看看你,去年我们给你买的意外伤害险,你不是受伤摔了么,保险公司给你来理赔,给你赔了3200块钱。” 今年73岁的周庆富患有心脏病、脑梗死等长期慢性病,泰山区扶贫办协调出资为他购买“意外健康险”,今年2月份周庆富因病住院,通过保险公司理赔,享受到3200元的救助金。 泰山区扶贫办副主任郑培坤说:“除此之外,我们还推出了三次报销,也就是经过居民医疗保险和临时医疗救助后,对贫困户剩余部分的医疗费,给予70%的报销,目前已救助44人,发放救助金3万多元。” 长期以来,受黄河蓄滞洪区、国家南水北调等工程影响,东平县54个库区村发展严重受限,为解决库区居民脱贫难题,东平县启动大规模移民避险解困工程,计划总投资35亿元,规划建设16个社区安置点,可集中安置移民5.9万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主体241栋,1100多户居民陆续搬进舒适新居。 东平县湖韵苑社区居民马本德说:“现在住进新社区后,感觉心情很舒畅,没想到七十多了,又住上梦寐以求的高楼。来到这个社区空气也好,社区旁边有条小河,也有花园,觉得很舒畅。” 2017年是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的决胜年。民之所系,力之所趋,我市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必将带领我们奔向小康,奔赴幸福。 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韩志强告诉记者:“全市扶贫系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 “一三四五”脱贫攻坚工程,即突出坚决完成脱贫任务“这一目标”;完善建档立卡数据体系、“1+28”政策支撑体系、脱贫攻坚考核评价体系“三个体系”;聚合党政包保、社会参与、农村干部、群众主体“四大力量”;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社会兜底保障、能力素质提升“五大突破”,确保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责任编辑: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