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 > 文化 >

泰山动物资源概述

时间:2016-07-26 09:16来源:未知 点击:

  泰山野生动物主要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动物地理区的代表性类群,其中:哺乳类的动物25种;鸟类共有154种1亚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6种;陆生无椎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较广。陆生节肢动物也很多,包括蛛形纲、昆虫纲、多足纲等。昆虫共记录13目,150科,是山东省森林昆虫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鉴定约900余种。鱼类共有22种,隶属鲤科、鳅科、鲶科、银鱼科等12个科。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6种,15种为鸟类,兽类1种。

 

  泰山的鸟类,在动物区系中属于古北界、华北区。其种类占山东省鸟类的36.4%,有游禽、涉禽、猛禽、攀禽和鸣禽。泰山的鸟类资源,在清同治年间出版的《泰安县志》中记述鸟类27种。高宗岱(1936)《泰山药物志》记述药用鸟类50余种,其中包括部分家禽。泰山鸟类研究的大量工作是解放后进行的,鸟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些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一、泰山鸟类类别

 

  药用鸟类 有些鸟类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疗效。如鸢和鸮类可治疗癫痫,鹌鹑能补五脏、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也有的鸟类能治疗麻木、心腹痛、健脾胃等。《本草纲目》记述药用鸟类70余种。而泰山就有其中的27种药用鸟类。据调查,泰山可作药用的鸟类有50余种之多。

 

  食虫鸟类 泰山的鸟类,80%以上以昆虫为食。有的吃食多种农林、卫生害虫,如黑卷尾吃食40余种农林害虫,白鹡鸰吃食的害虫有25种之多。有些鸟类的食量也是较大的,如北红尾鴝育雏期,165小时喂雏1713次,每次喂1到多只昆虫,若每次按2只昆虫计算,126小时就喂食昆虫3426只。又如白鹡鸰126小时喂雏1050次,若每次亦按2只昆虫计算,126小时可消灭害虫2100只。有些鸟类是泰山主要害虫的天敌,如后石坞附近油松巢蛾对松柏危害较重,而以油松巢蛾为主要食物的芦莺,却分布于这一带的松柏林中。桃花源林区一带生活的山麻雀,是松扁叶蜂的克星。棕头鸦雀是控制侧柏毒蛾的能手等。

 

  食鼠鸟类 隼形目和鸥形目的鸟类,是有名的鼠类天敌。领角鸮在育雏期的食物.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对分布在居民区的害鼠起到很大的控制作用。

 

  观赏鸟类 泰山的鸟类中,有些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形态奇特,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如黑枕黄鹂、北红尾鴝、蓝歌鴝、蓝矶鸫、三宝鸟、寿带鸟、鸳鸯……等。

 

  二、泰山鸟类的分布

 

  泰山夏季鸟类的优势种有:楼燕、家燕、金腰燕、喜鹊、灰喜鹊、大嘴乌鸦、秃鼻乌鸦、红嘴山鸦、白头鵯、大山雀、麻雀、三道眉草鵐等。从分布情况统计,针阔混交林的鸟类较多,有留鸟和候鸟。大多营树栖生活,并以森林昆虫为食。低山居民点鸟的种类仅次于针阔混交林,优势种是楼燕、家燕、金腰燕、大山雀、麻雀等。山坡灌丛、低山耕作区和河谷水边等生境的鸟类少于针阔混交林和低山居民点。

 

  泰山的鸟类,垂直分布的界限十分明显。根据海拔高度、植被情况及鸟的种类、分布、数量等,可将泰山划分了3个垂直带。

 

  高山带 海拔1200m以上,植被是以油松为主的松类,天然次生林树种有白蜡、椴树、鹅耳枥和天然灌木,草本植物主要有莎草科的苔草及耐寒喜湿植物。高山带气候寒冷,鸟的种类极少。多为隼形目及雀形目的鸦类、鵐类等。

 

  中山带 海拔500~1200m。植被除油松、黑松为主的松类外,还有侧柏、麻栎、栓皮栎。天然灌木有扁担杆子、迎春、盐肤木。草本植物主要是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中山带的鸟类多于高山带,有隼形目、鸽形目、鹃形日、雨燕目、佛法僧目及大量的雀形目乌类。

 

  低山带 海拔200~500m以下,植被以侧柏和阔叶树为主,灌木有蔷薇、悬钩子和酸枣等。草本植物以菊科和禾本科为主。鸟的种类最多,占91%。这与气温、植物种类、食物数量等有密切关系。

 

  有些鸟类广布于3个不同的垂直带中,是泛垂直带型鸟类,如部分隼科、鸦科、鹟科、雀科鸟类;有些鸟类交替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带,如杜鹃科和部分鹡鸰科、雀科鸟类。蓝矶鸫只活动在海拔700~800m的垂直带,白腰雨燕集中分布在海拔900m左右的傲徕峰一带,伯劳多集中在海拔300~400m之间的低山带。

 

  三、泰山鸟类的变迁

 

  泰山自然环境复杂,海拔高度、地形、气候、植被、食物和旅游活动等多种因素,对鸟类的分布和数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泰山的鸟类自有记载至今,在种类、数量、分布及迁徙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泰山县志》中记载的鸨,《泰山药物志》中列述的鸛、天鹅等鸟,迄今在泰山已经绝迹。由于国家对爱鸟宣传和保护措施加强,有些鸟类的数量在泰山明显增多。如池鹭、白头鹎、棕头鸦雀等。另外,历史上山东从未有分布的长尾雀,在泰山的低山地带,特别是秋、冬季节多次发现。

 

  鸟类的分布与环境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必然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楼燕的巢窝,是筑造在古建筑的房檐下,50~60年代在泰城生活的楼燕较集中地分布在关帝庙和岱庙内,60年代后期关帝庙全部拆除,迫使楼燕向岱庙集中。为保护好古建筑物,80年代后期,岱庙内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楼燕为寻筑巢的适宜条件,大量从岱庙飞往海拔1500余米泰山顶的碧霞祠内安家。再如红尾斑鸫,50~60年代,秋季多几十成群的活动在虎山一带的灌草丛中,后来由于兴修土木工程,景观发生变化,虎山一带再没有红尾斑鸫的显迹了。

 

  鸟类的居留情况,与当地的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泰山由于侧柏成林,冬季食物丰富,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原为旅鸟的有些个体,如锡嘴雀等,在秋季迁徙路经泰山时,已发现有少量的留居泰山越冬。1985年1月在泰山采到的锡嘴雀,剖胃检析,嗉囊和砂囊全是侧柏种子。另外,在寒冬季节也采到燕雀等鸟类。

 


(责任编辑:张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二维码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