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舆视点 >

从王宝强到苏享茂:家庭伦理何以掀起舆论热潮?

时间:2017-09-26 09:10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点击:

  近日,苏享茂之死舆论不断发酵。Wephone创始人苏享茂9月7日凌晨在微博上发帖称“被我极其歹毒的前妻给逼死了”,随后跳楼自杀。苏的去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前妻翟某成为社交媒体的热搜词,微博讨论数量突破11万条,更被打上了“毒妻”的标签,其中不乏涉及个人隐私与法律边界的问题。

  从粉丝博弈到公众语境下的讨伐近年来,因为家庭伦理问题引燃的公共舆情事件,多半集中在社会名人层面。从2015年的刘翔葛天离婚事件、到2016年的王宝强离婚事件以及林丹“出轨门”,舆论博弈最为激烈的往往是名人背后的粉丝群体,并延伸至社会舆论场,成为全民话题。

  对于公众人物,人们习惯性地用更高的道德行为标准去“想象”其形象,一旦出事,粉丝们也会疯狂地跟进热点,大大地加强事件的热度和影响力,名人因此可能承担更大的舆情风险。

  相比较而言,普通个体的生活命运,则多半只是身边小圈子话题。程序员苏享茂以自杀的极端形式让一起普通家庭的纠纷事件成为舆论焦点。

  过去一周,导致这一惨剧的翟某成为社交媒体议论的中心人物。她遭遇一边倒舆论谴责的同时,在部分媒体深挖以及网民打抱不平社会心理的双重催动下,关于她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婚姻经济史的爆料占据互联网平台。

  9月15日,微信公众号“看法新闻”推送《起底多面“毒妻”翟欣欣 | 提到女儿,翟父连连摆手》,爆料越是密集,辱骂越成为许多网民的第一表达。

  相比于林丹“出轨门”、王宝强离婚事件微话题阅读量达120.5亿次,苏享茂自杀事件传播影响还比较小,但其反映出的社会心理却截然不同。

  在名人舆情话题中,折射出的是大众偶像与粉丝权力之间的博弈与关系解构,损伤的是名人公共形象,这种公共形象假以时日也是能够修复的,对公共认知的影响并不明显。

  如早些年的文章出轨事件,大多数网民对其出轨表示了愤慨;林丹“出轨门”中,从“奥运冠军”到“渣男”公共传播标签的转变,林丹同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形象与信任危机。

  王宝强离婚事件掀起的讨论已经涉及到社会心理层面,映射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个体婚姻家庭的诸多现实因素。

  一些媒体文章指向社会阶层,认为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凤凰男”与城市女的组合,往往矛盾冲突不断。也有观点认为“嫁给凤凰男的女性,是城市婚恋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涉及阶层的话语超出婚恋范畴,在舆论场进行激烈碰撞。苏享茂事件也映射出诸多经济心理层面。一些掺和联想类杂文如《吊丝死于翟欣欣,中产死于郎咸平,土豪死于贾跃亭》《如果结婚是一门生意》等内容泛滥,有些观点甚至认为“一些婚恋如同市场交易成为经济资源获取的工具”“有些网恋诈骗成为黑色产业链”。

  从媒介伦理到互联网平台责任在王宝强事件中,舆论场另一个侧面是对名人借助社会化媒体将私人事务闹得全球皆知做法的辩论。

  有文章指出,王宝强不应该将妻子出轨公之于众,马蓉是独立个体,王宝强并没有公布妻子私生活、婚外性行为的权利。有法律专家还认为王宝强公布马蓉出轨侵犯了马蓉隐私权。

  而在林丹出轨事件中,狗仔跟踪、偷拍、上传视频的行为引发极大争议。今年7月,徐峥殴打女记者事件也引起网民对娱乐记者的声讨以及媒体伦理的反思。

 

  苏享茂的悲剧,被一些人归因为“太傻太天真”,但互联网信息平台的责任问题,引起不少网民关切。

  事件爆发后,多篇媒体报道指出互联网婚恋平台存在诸多漏洞。如评论文章《苏享茂之死背后:世纪佳缘或难逃干系》称,一次一次的婚恋“诈骗”不胜枚举。

  笔者以“婚恋网站+诈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百度网页新闻达到200多万条。一些媒体记者先后在世纪佳缘、百合网等婚恋网站注册会员时发现,尽管这些网站均设置了实名注册门槛,但信息审核存在漏洞,如关于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等注册信息都能作假。互联网在链接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为陌生人关系创造了信息不对称甚至作弊的空间。对此,每个网民都应保留一份应有的警醒。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特约舆情分析师 卢永春)


(责任编辑:吴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二维码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