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4集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以下简称《那年花开》)收官。自8月30日开播,该剧收获连续39天收视冠军,最高单集播放量4.2亿,网络点击量突破106亿,微博相关热搜92个,相关话题阅读量破63亿。
这部热播剧长达一个多月的“霸屏”现象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它反映了怎样的“追剧生态”,观众为何追此不疲,给了国产电视剧哪些启示?就此,我们特别邀请三位舆情分析师进行深度解读,谨供参考。
舆论“考据热”展现理性追剧生态
《那年花开月正圆》已经播完,不少观众认为“这剧好看就好看在这一点上,借家族兴衰,以陕西女首富惊世骇俗的一生为故事线,串起了清朝末年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堪称以小见大、细微见著的一部剧作”。正因如此,弹幕、影评文章、知乎问答等探寻艺术造型背后的历史人物成为一股热潮。该剧播出期间,“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西口”等热词走高,整个舆论场不仅展现了理性追剧的舆论生态,还使网民重温了历史。 探讨最多的是“真实的周莹是什么样的”。舆论串联起的周莹画像为:周莹生于1868年,陕西三原鲁桥镇孟店村人。周、吴两家同为富商大户。网民称,据《安吴堡式易堂轶事》中记载,周莹为周家养女之,明知男方不久于人世,还得“以兄嫂命归吴”,周莹成了家族联姻的牺牲品。嫁入吴家后,丈夫和公公先后离世,周莹承担起家族生意。周莹多谋善断,在她的努力下,吴家东院在鼎盛时期的商号遍及全国。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善举不断,至今被当地人供奉。义和团运动失败,两宫西狩,其捐十万金助赈,太后赏一品夫人。其仿照紫禁城的样式扩建的庭院——吴氏庄园,目前依然是陕西泾阳县的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其次是剧中的“大BOSS”王爷是谁。有网友贴出某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手谕上漏出“载漪”的签名。全名爱新觉罗•载漪,是清道光皇帝的孙子,38岁时获封端郡王,官至军机大臣,但是《清史稿》中并无独立的传记。网友称,通过搜集《清史稿》中支离破碎的描述发现,他的一生可以用“图谋皇位、操纵暴民、残害忠良、妄开战端”。据网民“考据”,1900年慈禧太后向11国宣战的始作俑者即是载漪,战败后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载漪被削爵流放。 大师吴宓是周莹堂侄。吴宓原名吴玉衡,祖籍陕西省泾阳县,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民国初年,和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随着电视剧的开播,吴宓也引起了舆论猜测与考究。据舆论“考据”吴宓日记中对周莹有所记载,吴宓是吴家后人,出身于吴家西院,按辈分是周莹的堂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陈丽)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企业家精神”
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的成长经历。公众在追剧过程中,除了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还深思剧中所展现的秦商精神、企业家精神。有网民以《那年花开月正圆》为切入点,浅析秦商精神即商之有本,大义秦商;有网民以《那年花开月正圆》为实例,解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的“企业家精神”。 诚信不欺,周莹始终延续着秦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传统,而不管何时企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诚信经营”。创制名牌,周莹在经营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发挥品牌效应,这也符合时下对于“中国创造”的要求。以和为贵,吴家做生意,不单单想着自己一家独大,而是乐意提携同行,一起把市场做大,只有既竞争又合作,充分发挥各家的特长,才能一起把蛋糕做大。承担社会责任,周莹一生注重“大义”,赈济灾民,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主动回馈社会。 企业家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精神支柱,是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这也是中央首次发文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周莹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家精神恰好契合《意见》对当前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出的“三个弘扬”的要求: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郑熠)
国产电视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随着《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围绕该剧何以被评为良心和标杆的探讨也逐渐热络。除了题材、立意等方面吸引人外,舆论普遍认为,制作方在拍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是该剧赖以成功的关键。不追捧IP改编热潮,该剧是根据历史上有名的“安吴寡妇”周莹的传奇史实进行合理加工再创作的全新故事,编剧先后创作八稿大纲;演员需要围炉共读剧本,并保证拍摄期间不串戏;不因赶工期而分AB组拍摄,搭建5万平米外景棚,采取演员同期声录制;不启用流量演员,更加不会出现备受诟病的“抠图”现象。不仅如此,该剧的场景、道具、服装等样样精雕细琢,力求符合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于细节之处彰显用心。 曾经有专家如此表述影视作品的工匠精神,“在多变的时代究竟不变的是什么?一个是情怀,一个是匠心。情怀就是应该多一点对艺术创作的敬畏;情怀的核心就是人性,我们的每一部剧都要少一点套路、多一点情怀,少一点鸡血,多一点人性,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基础的要义。”《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大获好评,也正说明观众与市场对于品质的珍视,以及对于这种工匠精神的推崇。 无论是多年前的《大宅门》、《乔家大院》,还是去年火爆荧屏的《琅琊榜》,乃至近期大热的网剧《白夜追凶》等等,无不是回归演员的扎实表演和精良制作。在当下浮躁的影视制作氛围中,庆幸仍有人保有匠心,坚持精品化路线。惟其如此,国产剧集才能花开月圆,良心不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孟竹) (责任编辑:吴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