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舆视点 >

面对迟到的救命药 谁该担责?

时间:2017-10-24 07:16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点击:

  10月9日,杭州的王先生将抢救病人急需的药品通过快递寄回老家四川,然而因快递延误,药品没有按时送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17时,有关“救命药被快递错送到别地”的网络新闻达932条,App文章316篇,论坛帖文240条,微信266篇。新浪微博话题#人没了药还在路上#引发网民阅读344万次,讨论1280条。

  舆情传播脉络

  

  快递送救命药事件舆情发展走势图

  ● 舆情产生:媒体报道引发关注

  10月15日,《钱江晚报》一篇《人没了,药还在路上》报道引发网民关注。据报道,10月6日,杭州的王先生接到老家四川阆中的电话,说亲戚因脑干出血、高血压病在医院抢救,急需一种助于恢复意识的“申捷针”,但是当地买不到。10月9日,王先生委托同事花了3200多元买了10支“申捷针”。当天下午他就让顺丰快递将药品送回老家,并跟工作人员强调:“这是抢救病人的急需的药”。接单的快递员承诺4天以内可以送达。

  10月13日下午,王先生的亲戚被医院宣布脑死亡,而快递还在成都准备发往南充。除了快递没及时送达,让王先生不解的还有,“从杭州发到四川的快递为什么中途去了昆明”。对此,快递客服处称,由于昆明和南充的代码比较接近,有可能是人工分拣失误,导致本该发往四川的快递到了昆明。

  快递方面也联系了王先生,承认是工作上的失误,对造成的损失也将协商处理。

  ● 舆情高涨:多家媒体转发报道 顺丰回应

  10月15日至16日,多家媒体转发了该报道,并配发评论。

  16日下午,顺丰集团通过其官方微博回应称:“实际上,当前病人仍然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中,不存在因为上述药品延误导致身故。因所寄药品为粉末状,无法通过航空方式寄运。王先生10月9日寄件时,我司员工已说明只能使用陆运方式寄递且时效预计4天,客户考虑后决定寄出。后快件因中转环节操作失误,导致延误一天,客户于14日签收。回应最后提及:对于寄递过程中出现的操作失误,我们绝不推诿。

  随后,有记者采访到王先生,他表示,并不认为顺丰公司延误了快递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原因,但是承诺最晚4天送到,直到第六天下午才送到也是事实。据最新消息,病人已经确认死亡。

  网民观点倾向性

  

  网民观点倾向性(抽样:1974条)

  快递公司存在工作失误(46%)

  @温柔飓风:快递员提前知晓物品的重要性,本应谨慎对待,尽快送达,然而由于运行人员的疏忽,成为了意外发生的原因之一。

  不能全由快递公司背锅(39%)

  @冻土的旅人:既然是救命药为何不亲自去送?虽然快递公司有失误,但是耽误救命的责任不能全由快递公司来承担。

  @微笑:快递公司只是有工作失误,但是并不应承担病人脑死亡的责任。

  部分媒体报道有偏差(11%)

  @深海之鱼:一开始看了标题,还以为是因为没有送到药,人没了,后来才发现人还在抢救中。

  舆情反馈

  ◆ 救命药事件再次敲响快递业警钟

  红网观点指出,如果快递行业有对特殊物品的加急处理规则,如果快递老板能对这个快递做一些重要标记,如果快递小哥能多一些检查,是不是此类悲剧就可以减少一点?“申捷针”或许不是老人起死回生的关键物,但这也是病人转危为安的一丝希冀。我们对分拣的快递小哥给予理解和宽容,知道每个行业的不易之处,但不能丧失对整个快递行业应有的反思,这种一直以来困扰大众的快递延迟和丢失问题也应尽快得到解决。

  ◆ 呼唤特殊物品快递通道

  《南国早报》分析指出,针对特殊物品的快递,消费者所追求的是快递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时性,快递企业有必要开辟特殊物品快递通道,在与消费者就快递费用、时间、流程、毁丢赔偿责任、违约责任等做出特殊约定的基础上,将特殊物品、贵重物品从普通快递通道剥离出来,安排专人专拣专押专送,安排专车专线服务。特殊物品快递通道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高质的服务,能减少快递纠纷,降低快递企业的经营风险,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也符合快递业健康发展的需求。

  ◆ 把救命重任托付给快递,合适吗?

  《工人日报》指出,把“救命”这样的重任托付给快递,是否有失慎重?快递公司往往只能对快件本身送达与否、损坏与否承担责任,担不起所递物品使用价值对应的更多责任。就好比,快递一个鸡蛋被打碎了,快递公司只能承担鸡蛋的损失,而无法承担因鸡蛋打碎而耽误了孵小鸡的责任。因此,在运送救命药的问题上,家属不妨选择最稳妥、最保险的路径,即便不能像造血干细胞紧急直送那样,与民航提前沟通,实现专人护送、免检登机,也最好亲自或委托他人乘飞机直送,最大程度地保证效率。

  舆情观察

  

  网民评论热词

  连日来,关于快递送救命药的讨论不断。顺丰快递因中转环节操作失误导致药品迟到,一时间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纵观本次舆情发展脉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舆论期待快递行业更精细化的管理。本来发往四川的快递却到昆明“旅了个游”,在讨论中,不少网民也曝出自身遭遇的、看见的快递公司野蛮分拣、粗暴分拣问题。快递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精益求精是首要问题。

  其次,舆情热度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快递公司及时回应,纾解自身压力。在舆情高涨期,顺丰集团通过官方微博,说明病人还在抢救,纠正了一些网民误以为的病人已经去世的观点,并详细地说明了当时寄件情况,最后表示对出现的失误绝不推诿。这一舆情应对链条完整,第一时间交代事件过程,厘清责任,采取较为柔性的姿态,表现出企业担当。

  最后,“标题党”作祟误导公众。在舆情初期,标题中“人没了 药还在路上”,个别媒体只看标题就转发评论,忽略了对死亡事实的确认,给公众造成了一定的误导。

  回到事件本身,舆论在批评快递公司工作失误的同时,也认为责任不能全由快递公司担,有网民提出,病人亲属选择用快递的方式送救命药也有不妥。对这类特殊物品、贵重物品的运输,现在还缺乏一定之规。这需要相关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出台相应规则,填补空白,为互联网医疗建立一套合适的药品配送模式。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田野)


(责任编辑:张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二维码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