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370航班搜寻已过去三年多,除找到被冲上岸的少部分飞机残片,至今查无音讯,时不时牵动网民的心。近日,围绕“MH370航班何去何从”的诸多谜团,互联网再次出现讨论的文章。 前不久,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发布有关马航MH370搜寻的最终总结性报告,意味着由澳大利亚主导的搜寻工作正式终结。历经3年时间搜寻,覆盖12万平方千米的海底区域,除在印度洋沿岸发现被冲上岸的3块飞机残片外,依然没有找到这架飞机的下落。“马航370到底去哪了”一直牵动网民思索,同时留有诸多困惑。 11月16日,一篇自媒体文章《马航MH370调查终结篇》在互联网掀起轩然大波,网络阅读量超过数百万人次。该文以两万多字的篇幅,分析了马航MH370飞机失踪的各种谜团,包括MH370航班飞行轨迹、飞机操作系统、各国对空雷达监视结果以及乘客身份等,并得出“马航MH370飞机并没有失踪、也没有坠毁,很有可能被相关国家暗算”的“阴谋论”。文章故事叙述性强,在一些细节中穿插着各国“不正常”的表态与行动,以及互联网神秘言论,扣人心弦,宛如一部国际政治阴谋“科幻大片”,具有较高的迷惑性。不过,该文漏洞百出的地方引起不少网民反感。 19日,一篇《资深机长怒怼一派胡言的所谓〈马航MH370调查终结篇〉》引起众多媒体转载。该文明确指出,“这几天又有人借助马航MH370大做文章,其基本的航空常识是错误的”。 作者批驳《马航MH370调查终结篇》一文的诸多谬论,包括“遥控电子劫持说”“飞机无线电频率7600兆赫说”“波音不可篡改自动飞行系统说”等。 文章最后写道,“纵观该文,作者利用外界对民航和航空知识的不足,利用网上搜罗的各种谣言,利用一般民众不熟悉的所谓航空术语,以及被害妄想的情绪,颠三倒四地把马航MH370描绘成一个阴谋”。有网民也表示认同,并没那么复杂,只是失踪了,没有找到而已。 在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社交媒体以其高速传播、共享互动性,成为网民获取实时信息的重要来源,也使得事件在全球网络社会保持了较长的舆情周期。与此同时,正如几乎每次大型空难都会引发“阴谋论”一样,在马航MH370失联的几年中,各种匪夷所思的“阴谋论”信息大行其道,搅动舆论场。 首先,当权威消息匮乏,感官经验和理性分析都无能为力时,猜测臆想便会乘虚而入。特别是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信息不对称、证据不完备、归因不确定等因素交织,给予了大量想象空间。 早在2014年事件发生之初,就有多家自媒体以《传言马航MH370失联卷入政治阴谋》《劫机者曾和马政府讨价还价》等为题刊发文章,传播阴谋谣言。 随后几年,由于失联飞机未找到,事件一直没有一个确定性且符合解释逻辑的最终结果,以致《真相大白:马航事件背后惊天阴谋是CIA特工》《马航MH370失联是一个阴谋》等各种网络“阴谋论”盛行。有网民甚至总结出《关于马航MH370疯狂“阴谋论”汇总》,盘点了网络上的十多种阴谋论调。 其次,境内外信息混杂交织,信息真假甄别更加困难。马航MH370失联是个跨国事件,牵涉多个国家与航空企业,各种未经核实的信息不时被曝光,信息多元性与冲突性也较强。 如今年9月,马来西亚一名外交官被杀身亡,马来西亚媒体称该外交官可能卷入2009年发生的一起绑架案而被杀手盯上。但外媒将此与马航MH370相关联,称“事发前,他正准备将新发现的疑似马航MH370客机残骸交给马方调查人员,他遇害或与这些疑似残骸有关”。 有网民称这是一起国际政治谋杀案。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堪称民航史上失联时间最长也毫无先例的案例,再加之马来西亚先前主导的搜救工作的混乱,使各种“阴谋论”有了滋生的温床。 再者,大量所谓“专业分析帖”的涌现误导性较高。“阴谋论”的流行往往与网民的好奇与困惑有关。在一些问答社区,诸如《马航MH370为何如此难找?》《飞机残骸是否来自失踪的马航MH370?》网民参与讨论热度较高。 这些帖文覆盖各行各业的人群,但多数人对于马航事件的关注是非连续性和非系统性的,绘声绘色的分析帖文往往夹杂着诸多专业知识瑕疵,权威声音与网络传闻交织重叠,信息迷惑性较高。 在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一些网民偏好于传播将事件复杂化、神秘化并能引发情绪的“阴谋论”,某种程度上是公共理性、专业知识素养缺失的体现。在马航MH370失联最终调查结果确定之前,各类变种的“阴谋论”恐怕很难收场。在加强信息对冲、公共理性的培养的同时,专业而通俗地引导舆论关注事实,也是化解网民困惑的关键所在。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特约舆情分析师 卢永春) (责任编辑: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