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舆视点 >

区委书记微信办公引热议:“妥”吗?

时间:2017-09-28 08:13来源:未知 点击:

 

  

  牛颖建,男,汉族,1965年6月生,河北邱县人。河北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7年4月入党,198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区委书记。

  舆情要点专找问题 及时制止“豆腐渣工程”

  9月12日,《邯郸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网上也能走好群众路线——围观一位区委书记的微信“朋友圈”》的文章,介绍邯郸市峰峰矿区区委书记牛颖建利用微信社交软件办公的细节。他说,“之前了解基层情况,主要是下去调研走访或者听同志们汇报,现在大家都用微信‘朋友圈’了,在这里也能看到许多舆情动态,所以就把‘阵地’逐渐往手机上转移。”

  牛颖建称自己在微信群里“好事不关注,专门找问题”。今年4月23日,在峰峰矿区北部新城工程项目中,一位施工监理发现问题后把照片发到了工作群里。他连夜安排区委办发通知,30多个项目业主、施工单位负责人以及监理,第二天早上到现场召开办公会,责令住建部门顶格处罚,并将其拉入黑名单,驱逐出峰峰矿区的建筑市场。

  又如,在近期峰峰矿区南响堂森林公园的道路建设中,当时水泥路已经修好,但发现两边都是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牛颖建到现场后要求施工单位在道路两侧修建围挡墙,但住建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将现有路面两侧修围挡墙,将来双向来车会不过去,工作人员将现场图片发到“响堂山建设”的微信工作群里,他责成主管副区长和住建局长马上去现场解决。

  牛颖建认为,如果没有这些信息,等工程干完了再发现问题,就会给社会财富带来巨大的浪费。类似事件很多,孩子上学、私搭乱建、市政设施破损等问题,都是在微信工作群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前他有微信群30多个,微信好友1300多位,手机号也对外公开,微信群里涉及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包括农村干部、工程队施工人员、监理等,很多群众和工作人员都是他的微信好友,有的群众直接向他反映问题。

  牛颖建的“朋友圈”则负责发布正能量信息。他表示非常重视新媒体建设,亲自参与“微观峰峰”微信公众号的选题策划,微信公众号开通后,成为宣传推介峰峰的重要平台,并注意收集粉丝意见。

  他说:“凡是夸书记、区长好的,哪个工程好的都忽略,我只看老百姓反映我们什么事没有做到位,反映哪个人违法乱纪了这些问题。我只要问题,不要成绩。梳理后的问题会转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解决,给予答复。”

  合理利用“掌上办公”

  牛颖建用微信群和“朋友圈”办公的消息经《邯郸日报》报道后,引起了关注,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或评论,不少网民在微博或新闻页面评论区发表意见。

  舆论普遍给予正面评价,认为干部通过社交软件了解和指导工作,能够更直接地体察民情民意,工作能更接地气,这样的群众路线实践方式值得借鉴,今天的干部应该跟上形势,善用网络,听取民声、回应民意。

  在肯定牛颖建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不宜过度依赖社交软件“掌上办公”。

  综合舆论,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四点原因:一是领导干部主动倾听、主动作为固然能起到表率作用,但不能也不必事必躬亲,否则可能说明没有做到各司其职,基层部门或其他岗位的作为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微信群和“朋友圈”的信息难免杂乱,领导干部要自行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轻重缓急,而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同样需要业余时间,全天候地关注微信群,对精力是一大考验。

  三是一般人与领导同在一个群里,说话会更加谨慎,如果群内成员避开领导私聊,可以和线下一样报喜不报忧,长此以往,这种办公微信群会被架空。

  四是微信的社交关系偏向小圈子,领导干部如果过度依赖微信,掌握信息容易不全面。

  近年来“网红”领导干部不少,确实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美誉度,还为当地带来了效益,群众认可这样的担当和创新,但“网红”迟早回归平静,其积极效应还需具体工作保持下去。

  牛颖建本人也表示“讨厌‘网红’这个称呼”,只是认为“这种工作方式能够提高效率,能够走好群众路线,能够把群众反映上来的问题尽快解决掉”。

  媒体评论摘编澎湃新闻:领导干部的“朋友圈”,就该多些“群众好友”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扁平化”的治理模式。上下之间既无“中梗阻”,民意就不会沉没,也不会在某些环节堰塞;而政令也会畅通无阻,直接传递到每一个老百姓那里。即便中间有些不解、有些抵触,也会因为及时的交流沟通,而得以消弭。

  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往往也正建立在信息公开透明、管道便捷通畅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书记的“朋友圈”群众好友越多、身份越多样,则机构就会越耳聪目明,具体到现实中的治理,就会越有效率、有针对性,也会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听民声、察民情,真正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也是领导干部“朋友圈”的本义。

  《钱江晚报》:为民服务的“朋友圈”,再扩大点

  这样一来,书记也就成了大忙人了。一个原因当然是如果谁都想把书记拉入“朋友圈”,书记也应付不过来,这不现实,也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朋友圈”无效信息多,有效信息少,大量的阅读会占用过多的工作时间,指望书记一个个点过去看过去也不可能。其次,领导了解到信息,还是要转交给职能部门去办的,领导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另外,有领导的“朋友圈”也未必能听到实话真话,相反,还有可能听到一些领导不愿意听到的空话套话,这就违背了开圈进群的本意。

  这些不足之处决定了官员“朋友圈”有其局限性。所以,除了书记的“朋友圈”,更重要的还是建立各个部门负责人、办事人员的“朋友圈”。大家都承担起责任来,都和群众打成一片,就无须书记亲力亲为,也就能把监管的网络编织得更密,这是为书记减负,也更符合办事规律。

  东方网:“微信办公”不宜被拔高

  领导加入微信工作群有积极的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基层部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是否端正,还要看领导督促并指导有关部门履职的工作能力。换言之,微信工作群只是现实办公的一种延伸,它未必能够扭转办公室内的某些规则。

  至于群众直接加领导的微信,领导会不会全部通过是一个问题。此外,这还是有问题找领导,很可能说明基层办事不给力。如果凡事都要领导重视才能解决,能令群众乐观吗?

  端正工作作风,改变不良习气,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群众满意,需要一系列的约束与监督。“微信办公”值得关注,但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网民评论摘编@东方曦白:网上了解民生民情是基础,高效解决民生诉求是根本。网上听民声,网下办实事。

  @治安君:走网上群众路线,不只是在微信的“圈子”里,更应该来到微博的“广场”上。

  @嘉善老顾:领导干部要跳出自己的圈子,主动融入百姓圈子。

  舆情点评如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如果领导干部还只靠听汇报、看文件来获取信息和决策,必然落在信息的后边,遇到敏感舆情难免被动。牛颖建之所以受到好评,就是因为他会玩微信、善用互联网,能主动适应网络生态,与群众加强联系。所以,跟不上群众的观念,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会先进,结果不一定能让群众满意。

  另外,领导干部要积极作为、敢于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诚意,这种工作态度不分线上线下。网络是一种高效平台,只有合理地利用社交软件等网络工具,线上线下相结合,才能扎实地走好群众路线。

  (作者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张焕)


(责任编辑:吴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二维码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