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舆视点 >

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空巢老人”咋还这么孤独?

时间:2017-09-30 07:23来源:未知 点击:

  2017年9月24日,《新晚报》刊发报道《空巢老人纠结中的守望》,讲述了哈尔滨几位老人“怕给儿女添麻烦”的生活日常。以标题检索这篇报道,网媒和社交媒体极少直接转载。真正的传播源是微信公众号“新晚报”24日推送的文章《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空巢”父母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苦楚》。数据显示,9月24日至28日,“空巢老人”相关微信文章1471篇,与新晚报文章内容相似度较高的413篇,占比达28%。网络媒体相关报道和评论3291篇次,空巢老人话题引来各方集中、多角度关注。

  这样的舆情扩散路径,我们在“刺死辱母者”事件相关报道中似曾相识,只不过“空巢老人”的舆情扩散,少了炒作的暴戾,多了人文关怀。家国文化之下的社会伦理探讨,也可以说是两个热点事件的共同点。

  空巢老人舆论热词:关爱与孤独并存

  媒体中的空巢老人形象较为固化,失去依靠,饱受病痛和孤独折磨的生活是常见叙事场景。与此相伴的,是各类送温暖、献爱心的新闻报道。从报道中的高频词来看,“关爱”“爱心”“公益”“志愿者”“温暖”和“农村”等关键词与空巢老人话题相关度高,可见这一社会现象已被置于社会公益的框架内讨论,而媒体给出的解决路径较为侧重精神层面。

  

  图:媒体有关空巢老人报道的高频词示意(监测周期:2017.1-9月)

  网民评论中,许多新媒体用户结合热点新闻事件,讲述自己与父母、公婆等的生活困境,进一步反映养老问题的普遍性。其中,工作与照顾家中老人难兼顾、老年公寓费用贵,以及对已经步入老龄的父母一辈人的怜惜,成为讨论焦点,让人感慨“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多赚钱,别生病,常回家看看”。

  “空巢老人”这一概念也成为年轻互联网用户解构的对象,如百度百科出现“90后空巢老人”词条,指90后还未谈恋爱、未结婚、未生子的年轻人。这一词义的变体,显示出较为普遍的生活焦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董晋之)

  面对空巢老人,子女作何感想?

  在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日渐成为社会问题、愈发受到舆论关注的同时,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们内心也难以安宁。据调查,几乎未有空巢老人子女能够安然面对父母独居式的养老模式。这其中,既有经济条件优厚、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共同生活要求的子女;也有尚处于打拼阶段,不能给父母带来共同生活条件及保障的子女。

  另一面,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漂族”也仍旧感到孤单。曾有报道指出,有投奔子女的老人面对生活并不宽裕的孩子,以及自身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萌发了离开的想法。因此,很多空巢老人宁愿选择自己孤独,也不愿意把压力加给子女,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子女内心的愧疚感。

  9月26日@人民日报《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空巢”父母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苦楚》的跟帖评论分析显示,30.41%的评论是当下空巢老人的子女们对自己不能时刻陪伴父母的懊恼及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无奈”“不孝”“不能陪伴”等高频词语更是体现了网民对文章中几位空巢老人故事“感同深受”的心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明朗)

  社交媒体能帮助空巢老人走出信息孤岛吗?

  据2017年7月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中,“60岁及以上”的比例达到4.8%,而在2013年,这一年龄段网民比例为1.9%。老龄化加快,互联网向高龄人群的持续渗透导致这一比例升高。报告同时显示,截至2017年6月,手机网民占比达到96.3%,“手机即时通信”是网民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中使用率最高的,达到92.3%。

  忽略手机在不同年龄群体中使用粘度和偏好的差别,总体的趋势是,“老人网民”在增加,他们使用手机的比例在上升,手机即时通讯也是最常见的应用。根据一般趋势可以判断,手机即时通讯正在成为空巢老人们继传统的电话、短信后新的选择。特别是“老少通吃”的微信,更是成为许多空巢老人联系子女的必备神器。

  但微信等社交新媒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填补空巢老人对于儿孙绕膝的情感期盼,《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这篇文章或许能够给出部分答案。除了对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无能为力,社交新媒体在解决空巢老人社交需求、情感需求上也显得勉为其难。空巢老人社会活动范围小,朋友圈也较固化,信息来源单一,是快速迭代信息洪流中的一个个“孤岛”。社交媒体并没有打破这样的信息封闭,相反地还让耸人听闻的伪科学、谣言等信息大行其道。空巢老人向子女转发类似信息表达的关怀,还常常遭遇年轻世代的“不领情”,有效的情感沟通并不会随着社交媒体的使用显著增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贾伟民)

  群体关注度偏低,“空巢老人”舆论关怀不能只靠热点

  活跃在当下网络舆论场的网民,远离父母在外求学、工作的不在少数,他们既是受众也是二次传播节点。相比报纸原文的多个叙事线,公众号文章的标题抓住“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这一极具情感张力的生活场景,成功实现了读者的情境转移和情感共鸣。但我们把“空巢老人”话题放到更大范围做对比发现,网络舆论对“空巢老人”的关注相对而言仍显不足。

  检索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数据库2017年以来“留守儿童”“快递小哥”“广场舞大妈”等几个热点群体,以及近期“薛之谦”“90后CEO”等热点人物的舆论热度数据,与“空巢老人”进行对比,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差别。

  

  图:相关群体舆论热度对比

  (时间:2017年1月1日-9月28日,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数据显示,舆论场上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度高于空巢老人,“快递小哥”“90后CEO”“广场舞大妈”等群体的舆论关注度也在其之上。而对“薛之谦”等明星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更是远高于“空巢老人”。媒体有关“空巢老人”群体的报道,多是涉及个体老人离世带来的舆论唏嘘,如《离世2天才被发现 空巢老人问题怎样解决》《独居男子家中身亡:“空巢老人”的幸福晚年在哪?》等。个案、表象化的浅层次讨论没有形成足够显著的舆论议题,导致舆论对“空巢老人”作为重大社会现象的讨论有所缺失。

  “空巢老人”作为一个中性的舆论符号,尚未形成清晰、便于传播的符号意义和联想,也是空巢老人群体舆论关注度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于提到“广场舞大妈”,立刻能联想到噪音扰民、占用公共场地乃至见义勇为等场景,“空巢老人”的舆论联想和群体特征不明显。此次“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或能借助具体的场景巩固“空巢老人”的舆论符号,为这一群体的舆论关怀带来积极意义。在这一点上,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也应考虑群体平衡,而非唯流量是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助理舆情分析师 杨悦)


(责任编辑:吴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二维码 精准扶贫